租赁合同纠纷的诉讼流程一般如下:
起诉前准备:
确定诉讼主体:明确原告和被告的身份信息。原告是与租赁合同纠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一方,通常是租赁合同的承租方或出租方;被告则是合同的相对方。例如,如果是出租方违约,承租方作为原告,要确定出租方的姓名、住址、联系方式等信息,如果出租方是公司,还需要知道公司的名称、住所、法定代表人等信息。
收集证据:收集能够证明自己主张的相关证据,如租赁合同、租金支付凭证、房屋交接记录、沟通记录(短信、微信聊天记录、邮件等)、房屋状况的照片或视频等。比如,若出租方未按合同约定维修房屋,承租方要保留好与出租方沟通维修事宜的记录,以及房屋损坏情况的照片。
撰写起诉状:起诉状应包括原告和被告的基本信息、诉讼请求、事实和理由等内容。诉讼请求要明确具体,例如要求被告支付违约金、赔偿损失、继续履行合同等;事实和理由部分要简要陈述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情况,说明被告的违约行为及对自己造成的损害 。
向法院提起诉讼:
选择管辖法院:一般来说,租赁合同纠纷由不动产所在地的法院管辖。也就是说,如果是房屋租赁合同纠纷,要向房屋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。但如果合同中约定了管辖法院,且该约定不违反法律规定,那么也可以按照约定的法院起诉 。
提交材料:将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提交给法院立案窗口。如果材料齐全,法院会接收材料;如果材料不全或有错误,法院会当场退回并告知补正后重新提交 。
法院受理:
审查起诉条件:法院会对起诉材料进行审查,看是否符合《民事诉讼法》规定的起诉条件,包括原告是否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、被告是否明确、诉讼请求是否具体、是否属于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等 。
通知当事人:如果符合受理条件,法院会在 7 日内立案,并通知原告;如果不符合起诉条件,法院会在 7 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书,并将裁定书送达给原告。原告对裁定不服的,可以在收到裁定后 10 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。
庭前准备:
送达诉讼文书:法院立案后,会将起诉状副本、应诉通知书、举证通知书等诉讼文书送达给被告。被告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 15 日内提出答辩状 。
确定举证期限:法院会根据案件情况确定举证期限,一般来说,民事一审案件当事人有 30 天的举证期限,民事二审案件当事人有 10 天的举证期限 。
组织庭前调解:有些法院在开庭前会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,如果双方能够达成调解协议,法院会出具调解书,纠纷得以解决;如果调解不成,案件则进入庭审程序 。
开庭审理:
开庭通知:法院会在开庭前 3 日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开庭的时间、地点。如果是公开审理的案件,还会公告当事人姓名、案由和开庭的时间、地点 。
庭审过程:庭审包括法庭调查、法庭辩论、当事人最后陈述等环节。在法庭调查阶段,双方当事人要出示证据、陈述事实;在法庭辩论阶段,双方可以对案件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论;当事人最后陈述后,法庭会宣布休庭。
判决:
作出判决:庭审结束后,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法律规定进行审理,并作出判决。判决一般会在庭审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作出,具体时间根据法院的工作安排而定 。
送达判决书:法院会将判决书送达给双方当事人。当事人如果对一审判决不服,可以在收到判决书之日起 15 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。
执行: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判决书中确定的义务,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在判决书生效后的规定时间内,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。